查看原文
其他

精读《回到土地》· 俞孔坚:何不听他一字一句把话讲完?(上)

炎炎 yanyan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
2024-08-30

★ ★ ★
这是YanYan公众号的第068篇文章

你好,我是YanYan,欢迎回来。
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了,文章开头我引用了一句汪曾祺老先生的话,为什么呢?今天要和你分享的书是《回到土地》,我想了很久,要不要精读本书,毕竟它的作者是俞孔坚,中国最受争议的景观设计师,所以,你懂的。

可一个人的口味,终究要宽一点才好。正如美国作者菲茨杰拉德所说:“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,却能并行不悖,这是检验一流智慧的标准。”能否检验智慧我倒不太在意,品尝各种观点的滋味,才是正题。如果你也像我一样不忌口,不妨阅读后文,看看合不合口味;忌口也没关系,您大可转身便走,来日方长,我也不是只读这一本书。

.
.
.
.
.

.

好的,你没有退出,那我备齐碗筷,开始传菜。
关于俞老师的履历,可以轻松查到,我就不赘述了。在正式精读之前,我想先聊聊网络上对俞孔坚老师的议论,赞扬就不提了,说说负面,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。以我个人粗陋的见解,这些议论值得商榷。
首先是学术方面,被质疑是引进国外的“二手理论”。如果学习国外都算“二手”的话,该让建筑学、城乡规划学情何以堪啊?内部矛盾,不要误伤友军。况且稍微细心研究一下不难发现,俞老师当然有“一手”的理论,例如“景观安全格局”,如今凡是涉及大尺度景观格局的研究或项目,基本绕不开该理论。
第二,商人身份,醉心于招揽项目。同步一条不算是新闻的消息,去年12月21日,如恩设计创始人胡如珊女士,受任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。一位纯正的商业建筑师,都可以到顶级大学任职,这件事不可以反过来吗?当我看到这类议论时,脑海中闪现无数大师的身影,崔恺、张永和、王澍、朱育帆、王向荣……
第三,设计水平,土人的项目审美单调、工艺粗糙。先说审美,“美”从来不是评价设计的唯一标准,设计呈现的背后,是价值观的选择,俞认为景观是“生存的艺术”,而非“装饰的艺术”。这一点自然体现在工艺上,可它是基于怎样的生态和经济考量,宣扬何种价值理念,又少有客观的评论。如今有多少设计师、设计公司敢说自己从来没有模仿过土人的作品、借鉴过土人的理念?土人当然也有烂项目,但不吹不黑,国内中上水平至少是比较公允的评价吧?
第四,言辞激进,贬损中国传统园林。俞孔坚批判传统园林的理由,我会在后文中展开,此刻倒是很想谈及另一位人物——王澍。他从学生时代起,就持坚定的批判立场,他的大学论文《中国当代建筑学的危机》,对几乎整个近代建筑界进行了系统批判,从梁思成一直到他的导师。硕士论文更是以《死屋手记》为题,指责中国建筑学界的状况如同死屋,丧失灵魂。当时学位委员会说:“如果不改,就不给学位!”自然,王澍顺理成章地没有拿到硕士学位。如今王澍的影响力,我们有目共睹,似乎……建筑界的接纳度,要好于景观界呐。
此外其实还有不少议论,是针对俞老师个人的道德评价:巧取豪夺、招摇撞骗。这大概无需置评了吧?在所有评价类型中,道德评价,近乎是门槛最低但收效“最佳”的,因为被评价人永远无法自证清白。
今天并非是要谈论俞老师的功过,作为晚辈,我也没这个资格。我关心的话题是:咱们普通人该如何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议论?如何“尽可能真实”地认识俞孔坚呢?最简单的方法:读他的书、文章,听他一字一句把话讲完。为此,我将分上、下两篇文章,和你详细分享本书内容。
越简单的方法,也是越难的。因为我们必须抑制自己基于几百字的评论,做出判断;转而要在几万字、甚至几十万字的文本中,慢慢编织逻辑、求索答案,这是反人性的。而这正是我想精读《回到土地》的原因,只有经历“反人性”的过程,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,避免按立场站队。俞老师理论的对或错,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要首先知道他在表达什么,进而才可以去讨论他的表达,甚至用自己的论述去推翻它、扩展它、超越它。《回到土地》是一本文集,出版于2009年,收录了近30篇学术论文、访谈和文章。十几年前,正是俞老师理论成型的时期,也是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,从本书中我们能细细读到他理论产生的源头。
俞老师的理念,是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思延伸而来的,接下来,我也将依照这条线索,和你分享本书的内容。
1、在快速城市化和繁荣经济的表象下,当代中国潜伏着怎样的危机?危机的根源是什么?
2、面对危机,景观设计如何重新定位,回归作为“生存的艺术”?以及为何传统园林,无法解决当代中国问题?
3、区别于传统园林的景观设计,其方法和途径是什么?如今俞老师的理念,实现了吗?
今天我们先聊第一部分,这是俞老师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前提,搞清楚它们,再谈到后续解决方法时,也许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议。



01

两大危机:民族身份与人地关系

本书收录的文章,大多在15~20年前,我相信那段时期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,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回顾过往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事情。那时还没有“中国梦”、没有“绿水青山金山银山”、没有“生态文明战略”、“高质量发展”、“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”,有的只是如火如荼改造整个国土面貌的城市化进程。
本来美丽的山林,却被三通一平抹掉了;本来动人的河流,却被残忍地裁弯取直,水泥灌底护衬,变成人工河渠;好端端的粮田,被大笔一挥地划为开发区,然后又被撂荒。在那些气派的广场和景观大道旁,仅仅几步之遥,就是肮脏拥挤的街巷和垃圾场。彼时,城市化妆运动在大江南北盛行,污染事件频发威胁饮用水及食品安全,长江三峡库区罕见历史性干旱,但洪水危机却一年比一年严重……
经济腾飞的同时,中国大地景观发生着“五千年未有”之变化,这些变化有多少是合理的规划?又有多少是在无知无畏的态度下,肆意蹂躏着有限的土地?站在20年后的今天回看,我们心中已有答案。
传统上,设计行业是不喜欢谈论时代背景、谈理论的。我们的习惯的方式是一上来先画,但以我们有限的艺术功底,怕是不足以妆点国土这张饱经沧桑的纸张。我们更需要一种不局限于设计学科本身的视野,即深刻认识到所处时代的危机。

(1)民族身份危机:我们到底是谁?

所谓民族身份或文化认同,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中华民族与文化“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”的个性与特性。两三百年前没有这个问题,我们是大清国人,有康熙大帝、乾隆大帝,有故宫、长城,都象征着这个民族。但那是封建帝国,当代中国我们要重新回答这个问题。
从政治上说,我们的身份很明确,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。可从文化景观或人文地理学意义上说,有没有物理特征来表明中华民族的特性呢?我们的景观、城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,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,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建筑、景观、城市。我们有理由说,它们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身份证。现在恰恰在这一点上,我们出现了身份危机。正如下图的整形美容广告,我们正在滥用“化妆品”来伪装我们的城市。

城市景观化妆品之一:古典西方帝国
文艺复兴以后,欧洲人从废墟中重新发现了罗马城市的辉煌与壮丽,开始仿造罗马。后来的教皇更是从中找到了展示权利和财富的语言——罗马柱廊,并聘请艺术大师,营造了圣彼得广场和圣彼得教堂。同样,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想再造古罗马辉煌,花巨资修建凡尔赛宫,建造了最雄伟的巴洛克式宫苑。但殊不知,古罗马是靠财富掠夺来维持少部分罗马公民的无度挥霍;圣彼得教堂是靠亵渎上帝、卖赎罪券而得以建造;凡尔赛宫使后任君王背上沉重社会负担,最终走向断头台。
斗转星移,古罗马废墟中的辉煌,漂洋来到中国。上海世纪大道,一条典型的巴洛克式景观大道,仿造法国香榭丽舍大道,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有什么用处呢?城市中横拉一条100米宽的伤疤,将切断多少城市中的毛细血管?两侧那么多行人,要如何穿越高速的车流?再看高大柱廊围合的城市广场,何以空无一人、满地狼藉?因为这不是为人民修建的,尽管叫“人民广场”,它只是一种象征财富和权利的摆设。当然,这不是某个领导的问题,是时代留下的桎梏。

以西方古典帝国的废墟所营造出的城市,能给我们彰显一个什么样的民族身份呢?
城市景观化妆品之二:古典封建中国
古典西方帝国不可取,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归中国的古典呢?我们似乎潜意识里觉得,故宫象征中国、长城象征中国、苏州园林象征中国,翻开代表中国的世界遗产,绝大多数都是封建帝王或士大夫们的宫苑和死后的坟墓,以及为维护统治而建造的庙宇、军事设施。但它们能代表当代的中国吗?
这里稍微解释一下,俞老师并不反对珍惜历史遗产(很奇怪,这是许多人都有的误解),事实上,他是最早将国际世界遗产最新理念引入中国、最早倡议保护中国工业遗产、最早提出建立“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”的学者之一。只不过,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,俞老师想提醒我们一件事情:皇宫别苑是帝王挥霍民脂民膏的建设、私家园林是一小部分士大夫群体的审美趣味、长城运河是动用无数劳役构筑开凿的工程,这些当然有独特的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、艺术价值,可它们仅代表古典封建时期的中国,俱往矣,我们当代的文化认同是什么呢?延续这些能作为现代中国人的身份证吗?
城市景观化妆品之三:现代西方帝国
古典西方和古典中国,都受到了批判,那西方现代呢?毕竟是世界主流文化。
很可惜,我们盲目地将所谓的现代西方形式当做现代,恰恰只展现了帝国主义的那部分意识形态,并没有学到西方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实质。大裤衩、大秋裤、瓶起子,以及各地拔地而起的摩天楼,凌驾于城市和大众之上,营造出俯瞰全城、仿佛君临天下的感受。这是很多西方帝国建筑师的心态,他希望自己的建筑能成为永世的纪念物,恰好这一心态迎合了部分中国的甲方。正如当年英殖民主义建筑师,在印度新德里建造宏伟的国王大道一样,高呼:“帝国主义万岁!”
这样的帝国主义建筑在今天欧美国家已经很难实现了,而中国却成为了各类西方建筑师争奇斗艳的试验场。2020年,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》,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“摩天楼”,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。可限高政策并不能驱散人们心中的帝国主义幽灵。
将近20年过去了,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危机,并未消失:是古典西方帝国?是古典封建中国?还是现代西方帝国?我们到底是谁?

(2)人地关系危机:我们何以生存?

关于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,我想不必多说什么,过去30年快速城市建设,正是以挥霍和牺牲自然系统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的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,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,明确其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。经过多年严肃治理,中国局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有明显改观,但许多系统性问题依旧存在,具体体现在:
大地景观的破碎化:无序蔓延的城市,缺乏慎重考虑的高速路网,各种方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项目,都使原来完整的、连续的大地景观基质日趋破碎化,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。
水网系统的瘫痪: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河湖水系,基本全部遭受过污染、填埋、覆盖、断流、渠化;中国大地上几乎找不到一块纯自然的湿地。这些都导致了自然系统生态服务能力的下降,包括地表与地下水循环的打破、生态自净能力的下降、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丧失。同时还有伴随河湖形成的文化景观的消失。
令人唏嘘的是,20年前俞老师极力反对河道渠化,遭到行业内外一片骂声,可如今北京、深圳、上海等先进城市,均大力推进河道近自然化改造,进行生态修复;他的“与洪水为友”和当下时髦的“弹性景观理念”,似乎并无本质差别。每每想到这些,真不知该作何评价。
生态廊道和栖息的斑块消失:表面上看,城市绿地不断增加,但大片自然地变成了公园,大量乡土植被群落成为了绿化。当城市规划将某片山林地划为公园时,“美化”的灾难便随之而来。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下,普通乔木被代之以“观赏树”,乡土杂灌被代之以“四季有花”的异域灌木,野花杂草被代之以精心维护的草坪草种,自然溪流改造成人工的小桥流水,自然地形也被包裹住人工假山。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,人工精心管控下的绿地,物种单一,群落单薄,这样的绿地早已不具备物种栖息的功能了。
生态破坏问题还只是表象,俞老师认为,人地关系危机更深的症结是:我们在鄙视土地一块土地一旦划为开发区后,推土机就来了,毫不顾忌土地上有没有其他生命存在,有没有历史文化遗迹存在。遇山推山、逢湖填湖,一夜之间便可造出一座崭新的城市。这是在鄙视土地,鄙视土地上的历史及它的文化和自然过程。我们先祖是有土地伦理的,对待土地是有敬畏之心的。四方都有神灵驻守,古人会依据“风水”测算,谨慎选择居住之所。这虽然是前科学时代的迷信之举,但正如“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”并非代表古人超前环保意识一样,这些无疑都是他们期盼获得人地关系和谐的尝试。土地伦理堕落了,才是最可怕的。
(一个小Tips:王向荣老师在《景观笔记》一书中,针对中国当前社会问题,也表达过相近的观点,即“历史文脉断裂”和“自然系统破碎”。)




02

危机产生的主观根源

许多问题往往都是表象,头痛医头脚痛医脚,问题只会层不出穷,我们必须深挖根源。为什么特意强调是“主观根源”呢?因为造成危机的客观原因很多,比如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,不得已走先发展再治理的道路,这是难以避免的状况。但主观根源是可以改变的,通过认识水平的提升,就可以克服,俞老师将它们归纳为了三种意识。这三种意识的综合作用,构成了两大危机的主观根源。
(1)封建专制意识
尽管从上世纪初,中国已经没有了封建体制,但是在我们的文化潜层里,根深蒂固存在着这种意识,反映在两个方面:一是长官意志,彰显权力;二是草民意识,唯权是从,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。
法国国王路易十四,在混乱而贫穷的汪洋大海中,建立了一座壮丽的凡尔赛天堂岛;康乾大帝,拥有恢弘的紫禁城和圆明园,引万邦朝见天朝上国。这个时代早已推翻了封建制度,我们不该搞这样的东西啊,但我们还残存这样的意识。我们的广场为谁而建?是为人民而建吗?不是,广场上见不到人,为的是领导而建、政绩而建,为了坐在办公室看到一个壮丽的景象。广场背后的街巷里,就可以看到拥挤的人群,走在脏乱崎岖的道路上。
(2)暴发户意识
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。当土地从农用地规划为建设用地后,身价可以几十倍地增长,政府和开发商也因此暴富。暴富之后便开始挥霍:我们建造金碧辉煌的大楼,却把本来的功能、把人的需求忘却了;我们挖掘百年的古树只为美化居住区,却把树上的喜鹊连同地下蚯蚓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破坏了。
(3)小农意识
我们身上依旧还继承着农业时代的审美观,体现在很多方面,比如“只种庄稼,不种杂”——七星瓢虫是好的,五星瓢虫是坏的;燕子是好的,麻雀是坏的;鲜花是好的,野草是坏的。为什么呢?七星瓢虫吃蚜虫,所以是益虫,而五星瓢虫吃稻子;燕子总是成双成对,有美好寓意,而麻雀跟人争粮食;鲜花能观赏,娇艳欲滴,而野草随处可见,凌乱不堪。
用农业时代的价值观指导城市建设,那可就错了,从生态学意义上,以上所有这些都是好的,都有其生态价值,应该善待、保护它们自然生长繁育的过程。今天在城市里,依旧经常能看到拔野草的工人,我们还是在把草坪、鲜花当成庄稼来种,其余像二月兰、狼尾草、蒲公英、蛇莓、紫花地丁这些乡土的野草全部拔掉。
再比如“定期挥霍,平时凑合”农村里过年,一连挥霍十五天,攀比着杀猪宰羊,办流水席。但是平时一年到头就是粗茶淡饭,面朝黄土背朝天。另外还有两次挥霍,红事和白事,把一辈子积蓄花掉,甚至欠一屁股债,剩下时间又是凑合。这种现象在城市里非常普遍,赶上节庆、活动的时候,张灯结彩、彻夜狂欢,可平时你看地砖碎了、路不平了、设施老旧了,没人管,凑合着。
说了这么多危机和背后的意识根源,那接下来,路在何方,要如何应对呢?



03

应对之策:思想革命

俞老师认为,比改造城市景观更重要的,是首先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,用新意识替换旧意识。正如当年的新文化运动一样,只有喊出“民主和科学”、“反帝反封建”的口号,才能从思想根源上唤醒国人。否则,只批判某个建筑、某个景观,这个批下去了,第二天还会再盖起来新的。俞老师给出的对策是,倡导“足下的文化”和“野草之美”。当然,这重点是针对城市建设领域提出的,毕竟改造国民思想,这是个太过宏大的话题,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之。

(1)足下的文化

所谓“足下的文化”,就是回到平常,尊重平常的人,平常的生活、当代中国人的生活。从平常和当代生活中找回属于中国人的身份,而不是古罗马式的西方古典身份,不是文人士大夫的古典身份,也不是帝国式的西方现代身份。
比如寻常的北京是什么样子?我们更熟悉的是宫殿庙宇、金碧辉煌的帝王景观,可更真实平民的老北京却渐渐淡忘了。寻常的北京应该是高高的白杨林网、水系贯通的河塘、方正的旱地水田、邻里和谐的四合院落。
去年上映的电影《爱情神话》,导演邵艺辉并不是上海人,却精妙地呈现出了当下上海人的生活。片子里的场景和细节,像脖子上系围巾、戴礼帽的老年人坐在老城区的街边喝咖啡,自家老房子的二楼亭子间里招了一个外国租客,都是上海特有的细节,是平常的上海生活气质。我们不需要像拍城市宣传片那样,用航拍镜头和地标建筑来强调故事发生在上海,那只能说明对自己的叙事没有信心,对自己的身份没有自觉。
足下的文化、平常的生活,照样是鲜活的、有质感的,可以被老百姓欣赏的,尽管可能需要一点观念转变的时间。

(2)野草之美

“野草之美”当然不仅是欣赏野草,而是指回到真实的土地,欣赏土地的美。这就需要我们回到完整意义上的土地,尊重和善待土地上的生态和人文过程,而不是仅从经济利益上看待土地。
我们如今越来越认识到土地是活的系统,是有机的生命体。可曾经的我们却把它当成了死猪肉,一块块切割掉、卖掉,被开发商一块块地瓜分掉,变得支离破碎,把土地的血脉切断了,破坏了山水的自然格局。古人说了,断山断水,是要断子绝孙的。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,我们的城市也将是死的。我们当然可以享用土地的服务,但在利用时要保留其发挥生态功能的完整性。
土地不仅具有生态价值,它还是一本历史与人文的书。它是世世代代人留下的遗产,它的一树一石都是符号、都有故事,需要人去读、去理解。俞老师曾参与过河北邯郸的一个项目,荒郊野岭,一望无垠的平原,好像看不出什么遗产,但当他望见远处的农民拉着犁,前来耕作的场景时,一下子有了灵感。几千年前,邯郸一带是粟的发源地,种粟的方式似乎几千年都未变过,也许远处的人们正在用同样的方式耕种着这块土地,这不正是历史延续在土地上的一种符号、一种记忆吗?如果推土机来了,一切就全都没了。
古人总要祭拜土地,想方设法把土地神化,进而建立起人与土地的依赖关系。今天我们无需再借助迷信的方式,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足以帮助我们去实现人和土地的和谐,但前提是我们的思想要先回归到土地



明确了改造意识的指导思想,我们自然就需要一门全新的学科,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。国际上专门有这样一门学科,叫景观设计学,或者更确切地讲叫土地设计学,对国土进行综合的分析、规划、设计、保护、管理(当时还没有风景园林一级学科)。
但是,想全新创建一个学科谈何容易,发展已有专业或许是更便捷的方法,而在具体的实践界面上,恰有一个专业和景观设计学颇为相近,且历史悠久,它叫“园林”,俞老师本人也正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的。
即便如此,这条道路,走得也异常艰难,因为20年前的园林专业,是以传统造园学为核心,一场激战无可避免,争论的焦点是:
我们究竟更需要一个以尊重平常、尊重土地为思想意识,来应对“民族身份”和“人地关系”两大危机的土地设计学科?
还是更需要以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为原则,去建造亭台楼阁、奇花异石、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,并将其在整片国土上推广?
这部分内容,我们下篇继续。

好啦,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,拜了个拜~


“  管见论之,见仁见智,各取所需  ”

---

低产狡辩声明:由于目前学识有限,为了搞清楚一个话题,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、论文,力求让自己的“现学现卖”显得稍微“专业”一些,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。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炎炎and皮蛋趣看展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